1. 水分與蟲害的關系:
中藥材在采收、加工、運輸、儲存的過程中,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蟲害的侵襲和污染。在一般性害蟲中,生長繁殖需要溫度、水分、空氣和養料,如果其它條件適宜,而沒有害蟲生長所需的水分,則害蟲也不易生存或抑制其生長繁殖。據實驗,如氣溫在25℃含水量為25%以上的枸杞子易發生蟲害,而同樣的溫度,含水量在15%以內時卻不易生蟲。在氣溫20℃,含水量為25%的當歸,發生蟲害較重,而同樣的溫度,含水量在15%以下,則沒有蟲害發生。在一般情況下,害蟲生長繁育最適宜的溫度是25—30℃,藥材含水量超過15%或空氣相對濕度超過70%時,害蟲易生長,蟲害以6—8月份為害最嚴重,且富含淀粉、蛋白質、糖質、揮發油的藥材最易蟲蛀。藥材的含水量越高,造成的蟲害越嚴重。因此,如果把藥材的含水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內,就能抑制生蟲或減少蟲害的發生。通常藥材的含水量應控制在15%以下,對杏仁、桃仁、紫蘇子等籽實類藥材則應控制在10%以內。
2. 水分與霉變的關系:
霉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,特別是空氣和土壤中。由于空氣中有大量的霉菌孢子,散落在藥材的表面,在遇到適宜的條件如溫度25℃,濕度(空氣中相對濕度在85%以上或藥材含水量超過15%)及足夠的營養物質等條件,即萌發成菌絲(發霉),并產生酵素將藥材中的蛋白質、糖類、脂肪、膠質等成分分解,致使藥材霉壞變質。如果沒有適宜霉菌生長的水分,也是不易發生霉變的。霉菌軀體中的細胞含水量為70—80%,霉菌的細胞所進行的新陳代謝,主要是在水的作用下,依靠霉菌分泌在其細胞壁外的酶,將淀粉、蛋白質、纖維素等變成低分子的能溶解于水的化合物,再吸收到細胞中的。水分越高,則霉菌新陳代謝的作用越強,其生長繁殖也越快。據實驗,在30℃的恒溫下,相對濕度69%,含水量13.6%時的麥冬沒有霉變;而相對濕度75%,含水量在17.9%,13天開始霉變,相對濕度81%,含水量20%,9天開始霉變。
3. 水分與走味的關系:
中藥材本身含有多種成分,各自有著不同的氣味,如含芳香揮發油的有香味,含苦味質的有苦味,這些成分中有些具有水溶性,當空氣中的溫濕度變化時,這些成分就會散發和稀釋,氣味隨之發生變化,質量則相應受到影響。
4. 水分與變色的關系:
一些藥材的變色與水分有著密切的聯系。如冬蟲夏草受潮后會化苗,即蟲體化成空殼。失去光澤而顯現土黃色或灰黑色;款冬花受潮極易變黑;菊花受潮后剛變色、失香和散瓣;丹皮具粉性,吸潮后易發熱,其斷面即變成紅色,起麻點或轉為黑色;枸杞子極易吸潮而由紅變黑;黃芩遇潮后在酶的作用下,將黃芩苷水解成黃芩素,顏色變為綠色。實踐證明,含水量高的藥材較含水量少的藥材變色快。藥材變色后質量發生了變化。
5. 水分與風化的關系:
某些中藥材的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結晶水,在干燥空氣中,失去這一部分結晶水分時,其質量也發生了變化。如不規則形狀的原皮硝,風化后變成粉末狀的風化硝,棱柱狀和長方形結晶體的皮硝風化后變為白色粉末的玄明粉。還有膽礬、硼砂等也容易在干燥的空氣中失去結晶水。風化后的藥材質量和藥性會發生明顯變化,一般不做藥用。
6.水分與潮解、軟化等的關系:
中藥材本身含有一定水分,而且能不斷地從空氣中吸收水蒸汽,當含水量達到一定程度時,就會使藥材所含的可溶性糖和無機鹽逐漸溶解,分解變質,不僅使中藥的數量減少,而且影響中藥的質量,甚至失去藥用價值。如海帶、海藻附有鹽的成分,吸濕而潮解,造成鹽分溶化流失。還有大青鹽、硇砂、秋石、柿霜等也易潮解。對含親水基團的動物膠如阿膠、龜板膠、鹿角膠等,當空氣中相對濕度升高時,會大量吸收空氣中水分,使其發軟,軟化現象嚴重時會造成質量的變化。
當空氣中的溫度升高而相對濕度下降,過于干燥后,藥材所含的水分大量向空間散發,使其本身水分走失嚴重,藥材就會發生干裂、脆化、變形等現象。如天門冬等藥材。
綜上所述,中藥材的含水量與其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。我們在中藥材的生產、加工、儲運及使用過程中,要加強對水分的研究和管理,防止上述變異現象的發生,確保中藥材質量,使中藥更好地為中醫臨床服務。
中藥材水分測定原理:
儀器根據熱解重量原理,測試開始,水分測定儀測定樣品重量,然后樣品由內置的鹵素干燥裝置和水分蒸發器快速加熱,在干燥過程中,儀器連續測定樣品重量并顯示丟失的水分。干燥結束時,顯示水分含量或者干燥物質含量作為結果。在實際的應用中,重要的因此加熱的速度,與常規的紅外加熱或者烘箱相比,例如鹵素干燥裝置在達到大的加熱功率時候所需的時間短,同時此儀器還可以使用高溫,這是另一種縮短干燥時間的因素,樣品材質的均勻加熱可確保良好的干燥結果允許使用少量的樣品??蛻艨筛鶕鶞y樣品狀態不同而調整測試空間,片狀、顆粒、粉末、液體、膏狀等一機操作,且檢測效率、測試準確度遠遠高于國家標準方法。